汽車MCU的“芯”浪潮
在汽車產業(yè)加速向電動化、智能化、網聯化、共享化邁進的當下,汽車電子系統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。
2025-08-08 09:38:20
來源:中國電子報、電子信息產業(yè)網 許子皓??

在汽車產業(yè)加速向電動化、智能化、網聯化、共享化邁進的當下,汽車電子系統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革。汽車MCU(微控制器)作為汽車電子系統的核心控制部件,宛如汽車的“大腦”,負責協調和管理汽車的各種電子系統,從發(fā)動機控制、底盤管理,到多媒體娛樂、自動駕駛輔助,汽車MCU的身影無處不在,深度融入汽車的每一個“神經末梢”。隨著汽車智能化加速,MCU也進入創(chuàng)新升級的關鍵期。

AI浪潮下 汽車MCU算力狂飆

近年來,AI技術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,汽車MCU也開始融合AI技術,以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和智能化功能。特別是在自動駕駛輔助系統中,AI技術的融入讓汽車MCU如虎添翼。通過攝像頭、雷達等傳感器收集大量的環(huán)境數據,AI算法能夠實時分析這些數據,識別道路、車輛、行人等物體,并做出相應的駕駛決策,讓汽車的智能化水平得到質的提升。

例如,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,利用AI技術實現了自動緊急制動、自適應巡航、自動泊車等功能。在遇到前方突然出現的障礙物時,搭載AI的汽車MCU能夠迅速做出反應,自動觸發(fā)緊急制動系統,避免碰撞事故的發(fā)生,提升了駕駛的安全性和便利性。

除了自動駕駛輔助,AI融合的汽車MCU在車輛故障檢測和預測性維護方面也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通過對車輛各種傳感器數據的實時監(jiān)測和分析,AI算法可以提前發(fā)現潛在的故障隱患,并及時發(fā)出預警,提醒車主進行維修保養(yǎng)。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突發(fā)故障,還能降低維修成本,提高車輛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。

為了實現這些新興功能,MCU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算力升級。專家表示,L2級輔助駕駛僅需處理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基礎數據,實現車道保持、自適應巡航等簡單功能,對應的MCU算力需求在10TOPS以下。但當自動駕駛級別邁向L3,車輛需要應對復雜城市路況的實時決策,融合激光雷達、高清攝像頭等多路傳感器數據,此時算力需求飆升至300TOPS以上。到了L4級完全自動駕駛階段,車輛要在無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處理突發(fā)場景、動態(tài)規(guī)劃路徑,算力需求突破1000TOPS。

智能座艙的AI化同樣推動算力需求激增。傳統座艙僅需處理影音娛樂等基礎功能,幾TOPS的MCU算力即可滿足。但如今,多模態(tài)交互(語音、手勢、面部識別)成為標配。這些功能疊加后,單一智能座艙域的MCU算力需求已突破50TOPS,若再融入AR導航、情感交互等進階功能,算力需求還將翻倍。

從數據來看,AI技術的融入讓汽車MCU的算力需求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從“TOPS級”到“千TOPS級”的跨越,且這一增長曲線仍在陡峭上揚。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,2024年全球汽車MCU市場規(guī)模約為109億美元,同比仍然增長8.3%。在汽車智能化、電動化、網聯化趨勢的帶動下,預計高性能汽車MCU的占比將持續(xù)提升,帶動汽車MCU市場營收規(guī)模持續(xù)增長。

架構革新帶來的集成度提升

當前,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變革正推動MCU從“分布式孤軍作戰(zhàn)”邁向“集中式協同管理”。此前,汽車采用分布式電子控制單元(ECU)架構,每個功能模塊,如車窗升降、燈光控制、雨刮調節(jié)等,都配備獨立的MCU。這種架構雖能滿足基本功能需求,但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加深,弊端逐漸顯現。眾多獨立MCU導致整車ECU數量激增,布線復雜,不僅增加了成本與重量,還使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降低。而且,各MCU算力有限,面對智能駕駛、智能座艙等復雜功能產生的海量數據,傳統架構難以滿足實時處理需求。

為應對挑戰(zhàn),多核與異構架構正成為汽車MCU架構革新的核心方向。

多核架構通過集成多個獨立內核,讓不同任務在各自內核上并行運行,大幅提升系統響應速度與運算效率。例如在動力系統控制中,一顆內核可專注于發(fā)動機的實時噴油與點火控制,另一顆負責變速器的換擋邏輯計算,第三顆則處理車身穩(wěn)定系統的傳感器數據,三者協同工作,使車輛動力輸出更平順、換擋更精準,同時保障行車穩(wěn)定性。例如,英飛凌推出的AURIX TC4x系列微控制器(MCU)采用了新一代TriCore1.8架構,主頻達到500MHz,相較于上一代300MHz有了提升,并且支持虛擬化。這種架構將應用處理器(AP)、微控制器(MCU)以及數字信號處理器(DSP)的功能整合,并且最多可集成6個CPU內核,這些內核協同工作,能夠同時處理多個復雜的任務,提高了數據處理效率。

異構架構的興起,則是為了應對汽車電子系統中多樣化的計算需求。不同于多核架構中內核類型一致的設計,異構架構將CPU、GPU、NPU、DSP等不同類型的計算單元集成在同一芯片上,讓每種計算單元專注于擅長的任務。比如在智能駕駛域控制器中,CPU負責統籌調度與邏輯決策,GPU處理高清攝像頭傳來的圖像渲染任務,NPU則專門加速神經網絡算法,快速識別行人、車輛與交通標識,DSP則高效處理雷達信號的濾波與解析。這種“各司其職”的設計,讓MCU在處理多模態(tài)數據時效率提升數倍,同時避免了單一架構在特定任務上的性能瓶頸。

多核與異構架構的融合,還推動了汽車電子系統的集成化與輕量化。芯馳科技推出的E3650車規(guī)MCU采用ARM R52+鎖步多核架構,通過異構設計集成通信加速引擎與大容量存儲,單顆芯片即可支撐區(qū)域控制器的多任務處理需求,較傳統方案減少30%的硬件成本。

隨著汽車智能化向更深層次發(fā)展,多核與異構架構的邊界還在不斷拓展。未來,更多專用計算單元將被集成到MCU中,形成“通用計算+專用加速”的混合架構,既能滿足自動駕駛、車聯網等場景的高算力需求,又能保障車身控制、動力管理等核心功能的實時性與安全性。

安全成為新重點

目前,汽車在越來越智能的同時,風險點也在隨之增多。Upstream Security發(fā)布的報告中提出,2023年,全球發(fā)生237起針對車載系統的網絡攻擊事件,較2020年增長3倍,其中不乏有專門針對MCU的攻擊手段,從而推動了汽車MCU從“功能安全”向“功能安全+信息安全”雙維度防護升級。

瑞薩電子全球銷售與市場副總裁、瑞薩電子中國總裁賴長青表示:“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升級,對MCU的處理性能、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,其不僅需要支持復雜的操作系統和多任務處理,還需要滿足高級別的功能安全標準。”

在硬件層面,汽車MCU要確保在復雜的汽車環(huán)境中穩(wěn)定、安全地運行。首先,高可靠性的硬件組件是基礎。車規(guī)級MCU選用的電子元件經過嚴格篩選,具備穩(wěn)定性和抗干擾能力,能夠在-40℃至150℃的極端溫度范圍內正常工作,還能承受汽車行駛過程中的強烈振動和沖擊。

冗余設計同樣不可或缺。部分高端汽車MCU采用雙核鎖步技術,兩個核心同時執(zhí)行相同的指令,并相互校驗結果。若其中一個核心出現故障,另一個核心能夠立即接管工作,確保系統的連續(xù)運行。在自動駕駛的決策系統中,雙核鎖步的MCU可以同時對傳感器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,兩個核心的處理結果相互比對,一旦發(fā)現差異,就表明可能存在故障,系統會及時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,如啟動備份系統或發(fā)出故障警報。

在軟件層面,汽車MCU同樣采取了多重安全保障措施,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安全威脅和系統穩(wěn)定性需求。

安全啟動技術是第一道防線。它確保MCU在啟動時加載的是經過認證的可信代碼。當MCU上電啟動時,會首先對存儲在內部或外部存儲器中的啟動代碼進行數字簽名驗證。只有簽名驗證通過,證明代碼未被篡改且來源可信,MCU才會繼續(xù)執(zhí)行后續(xù)的啟動流程。如果黑客試圖篡改啟動代碼,簽名驗證將失敗,MCU將拒絕啟動,從而有效防止惡意代碼的植入。意法半導體的STM32MP1系列MCU采用硬件級_root of trust_(信任根),芯片上電時先驗證固件簽名,只有通過認證的程序才能運行,從源頭阻止惡意代碼注入。

加密通信與入侵檢測構成第二道屏障。在車聯網環(huán)境下,汽車MCU與外部設備或云端進行通信時,會采用加密算法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。常用的加密算法如AES(高級加密標準),能夠將原始數據轉化為密文進行傳輸。當接收方收到密文后,再使用相應的密鑰進行解密,恢復出原始數據。在車輛遠程控制過程中,車主通過手機APP發(fā)送的控制指令在傳輸到汽車MCU時,會先經過加密處理,即使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黑客截獲,由于沒有正確的密鑰,黑客也無法獲取指令內容,保證了車輛控制的安全性。

未來,汽車MCU將在現有技術趨勢的基礎上繼續(xù)深化發(fā)展,朝著更智能、更高效的方向邁進。AI與汽車MCU的融合將更加深入,AI算法將不斷優(yōu)化,算力也將進一步提升,使汽車能夠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。架構創(chuàng)新也將MCU的集成度持續(xù)提升,未來的汽車MCU可能會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塊,進一步簡化汽車電子系統的設計,降低成本,提高系統的可靠性和性能。同時,安全問題也會更被重視,讓駕駛體驗更加安穩(wěn)。

最新文章
1
不做“大眾款搬運工”,LuLu Studio靠小眾設計GMV破億
2
快手以創(chuàng)始成員身份加入Access Advance視頻分發(fā)VDP專利池
3
專業(yè)電視評測機構Rtings:TCL獲Mini LED電視新品綜合評分第一
4
全球首個具有PSA 4級安全性的Series 3系統芯片設備認證完成
5
汽車MCU的“芯”浪潮
6
空調行業(yè)正向全面零售化轉型
7
掃地機市場已殺成紅海,大疆為何偏要“逆勢入局”?
8
2025上半年廚電市場:減速帶上,如何點燃新引擎?
9
行走的超級大平板!移動智慧屏上半年銷量大漲45%
10
努比亞Air真機曝光:撞臉iPhone 17 Air
11
蘋果iPhone 17系列發(fā)布會或將定檔9月9日,預計攜多項升級亮相
12
iPhone 17 Pro系列亮點前瞻:雙拼機身新色來襲,影像升級或成最大亮點
13
科沃斯石頭追覓穩(wěn)固頭部陣營,大疆入局掃地機或攪動高端賽道
14
行業(yè)唯一大電池旗艦性能機 iQOO Z10 Turbo+ 2199元起正式發(fā)布
15
用戶喊了十多年的“別直吹”,空調品牌們做的怎么樣了?
16
卡薩帝發(fā)明隱形空調:無風感、無風口,卻舒適
17
海爾空調登TOP2后,鄭州再出招!空調三強最終座次看技術?
18
給爸媽挑電視,就選康佳易AI電視,真正解決父母需求
19
三端發(fā)力,共促靜脈鎖賽道穩(wěn)步發(fā)展
20
智能家電產品銷量走俏,“國補”以舊換新推動智能家電加速普及
關于我們

微信掃一掃,加關注

商務合作
  • QQ:61149512